2024年9月18日

源众杂谈|女性不被看见的情绪劳动

  • 北京源众家庭与社区发展服务中心
  • 林檎
  • 2024-08-06 10:00:00

隐于无形

Fed Up: Emotional Labor




在当今社会,虽然性别平等意识不断提高,但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角落藏着难以言说的不平等。


情绪劳动——这种多由女性在不知不觉中承担的责任,如同空气中细微的尘埃,难以捉摸却无处不在。



#1 什么是情绪劳动?



美国社会学家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于1983年首次系统地阐述了情绪劳动( Emotional Labor)的概念,描述其为在职业场合中管理个人情感以符合职业角色要求的需求。


从服务员的微笑到教师的鼓励,从护士的安慰到客服的耐心,情绪劳动穿梭在各职业角落,而女性,尤其是在这些领域中,扮演着绝对的主角。



图片来源:Westend61/Getty Images


霍克希尔德的情绪劳动概念强调,原属私人领域的情绪表现被商业化利用,转化为实现商业利益的工具。《纽约时报》2020年的文章提到,如果为美国女性家中的无偿工作支付最低工资,其价值达到1.5万亿美元。乐施会也报道,女性的无偿照顾工作每年为全球经济创造高达10.8万亿美元的财富。



#2 情绪劳动的隐性分布



根据2019年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发布的《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数据显示,无论是无酬劳动的平均时间,还是参与率,女性均远远高于男性,特别是在做家务和照料孩子方面,女性的参与率是男性的两倍左右。女性仍然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



图源:《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


情绪劳动往往在家务中被混同,无法确定家务劳动中到底包含多少情绪劳动,但情绪劳动的的确确存在。

有一种方法可以从这些调查中具体地看出一项情绪劳动不平等:通过观察谁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比统计数据中家务劳动的性别差异更令人不安的是闲暇时间的性别差异。2018年,男人每天的闲暇时间平均比女人多49分钟,近一个小时。


[英]罗斯·哈克曼《情绪价值》



#3 情绪劳动与性别刻板印象



在某些行业中,女性虽然已经可以与男性并肩进入正式的工作场所,但她们仍然被期待承担低薪甚至无薪的支持性工作。


在家庭中,女性通常是情绪调解者,负责安抚孩子、照顾老人并处理家庭矛盾。职场上,她们常被期待能缓和冲突和维护团队和谐。


这种劳动虽关键,但往往不被视为“真正的工作”,并且大家仍然理所当然地认为这种工作是“女性化”的,因此也不被相应地认可或报酬。


但情绪劳动本身并没有性别之分。女性更加“感性”,男性更加“理性”,这种观点完全是错误的。


这种观点强化了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使得女性被期待无条件地承担更多的情感劳动,比如安慰他人、调解冲突、维护关系等。


这样的期望不仅剥夺了女性的个人需求和情感空间,也使她们的贡献被低估,并未获得应有的认可和报酬。女性因此被迫接受一个过度付出的角色,而这种付出往往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不仅如此,这种观点也限制了男性的情感表达。被期望表现出理性和坚强的男性,常常被社会压力迫使抑制或隐藏自己的情感需求。这种情感压抑不仅对男性的心理健康有害,还使他们难以建立深层次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联系。


将性别与情感特质强行挂钩的观点不仅是不准确的,还加剧了性别不平等。此外,后坐力效应(bacelash effect)认为,当ta表现得不那么像自己的“性别”该有样子时,会遭受后坐力的反冲——例如更不被喜欢,甚至可能被视为更不胜任、更不适合特定工作。这种“后坐力”机制更加固化了极端的性别刻板印象。


所有人,不论性别,都有能力和需要表达和处理情感。性别不应成为情感表达和劳动分配的决定因素。在俄勒冈大学的克里斯蒂·克莱茵和萨拉·霍奇斯的一项研究表明女性和男性具有类似的共情能力,只有当参与者知道是在被评估与女性有关的特质时,才会出现女性优势的结果。


有趣的是研究后半部分,“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只要得到适当的激励,就可以实现更高的共情准确度。如果你发现有人似乎无法理解你的观点,当其他方法都无效时,给他一美元或许有用。”



#4 权力结构下的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更关乎权力而非性别,并且也是对与女性有类似处境的群体强迫和贬低的体现。

心理学家萨拉·斯诺德格拉斯于1985年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具有开创意义的文章,旨在验证“女性直觉”的有效性。斯诺德格拉斯随机将男性女性配对分组随机指定一个人担任“领导”,另一个人担任“下属”研究发现,被指定为“下属”的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更加关注和敏感于领导者的感受,在被赋予下属或领导者角色后,性别不再起任何作用
[英]罗斯·哈克曼《情绪价值》



[英]罗斯·哈克曼《情绪价值》


需要付出情绪劳动的工作之所以是女性的工作,不仅是因为女性比较擅长,也是因为女性难以进入其他的行业。女性在职业生涯中,通常需要面对性别偏见、玻璃天花板和缺乏晋升机会等问题。这些挑战使得许多女性无法在其他领域取得长足进展,从而被迫转向情绪劳动密集型的职位。


女性在获得更多的教育和经验后,通常会寻求转行以获得更高的薪资和职业发展机会。这种转行不仅是为了追求更高的职位和薪资,也是为了“逃避”那些被认为是低价值、低薪的情绪劳动职位。这更加说明了情绪劳动在社会认知中的边缘化,表明了其在文化和经济价值上的缺失。



#5 重塑情绪劳动的未来



情绪劳动,历来被视作女性的隐性职责,尤其在感情交织密集的行业。是时候更加重视这些行业中女性的不懈努力,确保她们的辛勤付出得到社会的公正评价与适当回报。


我们必须终结那种期望女性主动且无偿地承担情绪劳动的旧观念。这不仅不公,更是在不断强化性别刻板印象,限制女性发挥更广阔的社会与职业潜力。


情绪劳动不该是某个群体的专属包袱。我们应当将其视为一种宝贵的技能,人人都应学习并理解其价值。这意味着男性也需要关心并积极参与到情绪劳动中,理解和实践如何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承担更多情绪上的责任。


只有当情绪劳动被普遍认可并公平地由所有性别共同承担时,我们才能朝着真正的性别平等迈进。这不仅能提升整个社会的情绪健康与生活质量,还能在根本上改变对女性的期待,赋予她们新的自由与可能。



 [美]杰玛·哈特莉《她们不是唠叨,只是受够了》


我们的情绪劳动是一种资产,它让我们深入参与生活,与家庭、孩子、亲友紧密联结。从事情绪劳动不只是为了维系事情的顺利运作而已,它也让一切保持联结,从我们的社交关系到我们的组织系统都紧密相连。情绪劳动技能让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看到全局,帮我们及所爱的人过得踏实安心。情绪劳动不是一种需要逃避的负担,而是一种强大的技能,可以让我们和周遭的人生活得更好。
[美]杰玛·哈特莉《她们不是唠叨,只是受够了》


每个人在传统性别分工的桎梏下都是受害者。要从消极的情绪劳动中获得解脱,不仅仅关乎女性,更需要不同性别、不同群体的共同理解与携手合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