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源众的“家暴求助”小程序上线后,我们收到了很多求助信息。为了减少大家求助过程中的阻碍,源众将会发布《反家暴指南》系列文章,涉及家暴的现状与定义、受暴者的常见心理、留存证据的方式与求助渠道。这是该系列文章的第一篇。
详情4月29日晚,两年被家暴16次案当事人谢玉梅与李莹律师进行了约一个小时的直播对谈,以下为此次直播的重点回顾。
详情解决家暴问题需要社会组织发挥作用,而社会组织及其中的工作人员构成复杂,具体有社工、心理咨询师、律师、调解员等。而不同的社会组织、不同的职业拥有不同的专业视角与背景。如何在不同的专业视角和工作着力中找到反家暴工作的共识,建立反家暴工作的原则、具体方法、场景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详情2023年12月6日,北京市东城区源众家庭与社区发展服务中心举办了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系列活动之“涉家暴案件离婚抚养权问题&职场性侵案件的司法困境”律师沙龙。此次沙龙线上线下同时举行,邀请了共35位源众志愿律师、法学学者参加,他们分享了自己办理与涉家暴和职场性侵相关案件中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学习以及学习、实践最高人民法院2023年11月27日发布的“人民法院反家庭暴力典型案例(第二批)——切勿以爱之名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的心得体会。
详情家暴是一个严酷的社会问题,而反家暴往往不是仅凭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可以做到的。解决问题需要多机构联动,需要社会支持网络的托举。活跃在一线的社区、妇联的工作人员,以及律师、心理咨询师都是反家暴社会支持网络重要力量,源众希望通过反家暴工作坊,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理论与技能,从而增强网络建设。
详情2023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调整少年审判工作机制,实行“三合一”管理,依托民一庭运行,进一步强化少年审判专业化建设。在审判理念上,坚持抓前端、治未病,加强能动司法,促推源头治理,努力提升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现代化水平。为加强全社会的未成年人保护意识,提升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引导家长“依法带娃”,最高人民法院以未成年人保护为专题发布2023年第二批反家庭暴力典型案例。
详情11月25日是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反家庭暴力意识,对施暴人或者潜在施暴人形成法律震慑,同时也通过案例对审判实践中常见问题作出回应,最高人民法院从全国法院报送的反家暴案例中选出10个典型案例分两批发布。
详情国务院反家庭暴力工作情况报告于8月28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此工作情况报告与我们的反家暴工作息息相关,既总结了以往的成果,也指出了问题、指出了未来要解决与改善的方向。对于此报告,李莹律所与我们分享她对报告的解读。
详情8月17日,电影《我经过风暴》上映。作为国内首部反家暴题材电影,女性编导团队以及扎实的真实案例方太让这部影片充满了真实感和女性视角的细腻,刻画出家暴受害者从生理到心理、从家庭到社会的困境。
详情《我经过风暴》由源众创始人李莹律师、源众志愿律师邵齐齐律师作为法律顾问,由源众特别支持,影片中的许多情节也来自于源众志愿律师团队代理过的真实案件。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