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

源众杂谈|浅谈未成年人遭遇校园暴力的问题

  • 北京源众家庭与社区发展服务中心
  • 吴楚楚
  • 2024-03-27 16:00:00

近期一则新闻让我痛心疾首,也让全国人民震怒和扼腕叹息:

310日下午,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13岁初中生王子耀失联。11日,王子耀的遗体在北高镇张庄村一处蔬菜大棚内被发现,涉嫌杀害他的是同班同学,三名不满14岁的少年。

校园暴力致死的学生,13岁的王子耀,是无数家长心中的完美孩子:听话、懂事、脾气好,暑假知道帮助家长卖水果。

他本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美好的校园生活,一个前途无限的人生,但是因为校园暴力残害,美好的花朵却逝在春天。

校园暴力的问题,应该值得重视:

什么是校园暴力:

百度百科定义: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内外发生的,可能造成受害者身体、心理、性等方面伤害的一种攻击性行为,它的常见表现形式包括身体暴力、情感或心理暴力、性暴力和欺凌。


                                                    (图来自百度百科)

校园暴力现状触目惊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20191月发布的《数字背后:结束校园暴力和欺凌》报告中显示:

按地区划分,遭受欺凌、肢体冲突或肢体攻击的学生比例:



即全球各个地区,遭受的霸凌学生比例都几乎在30%左右。亚洲的数据是校园欺凌数据为30.3%肢体冲突数据为24.6%,肢体攻击数据为32.8%

在全球范围内,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过去一个月里受到过欺凌。

根据GSHSGlobal School-based Student Health Survey),即全球在校学生健康调查:所有地区的现有数据都表明了,在过去的一个月里,32%的学生在一天或更多的时间里,被学校的同龄人以某种形式霸凌过GSHS)GSHS这个研究调查的国家中,遭受霸凌的发生率从7.1%74%不等。

根据HBSCHealth 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study)),即学龄儿童的健康行为(研究)这项研究调查的国家中,遭受欺凌的发生率8.7%55.5%不等。


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对外发布《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其中报告显示:

2015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一审审结校园暴力案件共计1000余件;16年有800+;17年有700+。而这仅仅是审结的,还有大量的校园暴力事件,并未诉至法院。


近六成校园暴力案件涉及故意伤害 


校园暴力的危害:

诚然,很多人知道校园暴力负面影响很大,但是很少人关注,校园暴力负面影响具体有多大。相比于没有遭受过校园暴力的学生,遭受校园暴力的学生,后续情况不容乐观,他们更容易:

更早结束学业;

成绩更差;

出现孤独、失眠、自杀等负面行为; 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评价更低;

甚至,校园暴力会导致学生死亡。

根据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sessment),即全球学生评估项目这项研究,在经常被霸凌的学生中,有近45%的人想在中学毕业后离开正规教育,而在不经常被霸凌的学生中,这一比例为35%


被欺负的学生在考试中得分低于他们不受欺负的同龄人。被欺负的学生在数学上的成绩比不被霸凌的学生少了16分左右,阅读成绩少了18分左右,科学成绩少了47分左右。


受到欺凌的学生比没受到欺凌的学生会更多有以下负面行为:孤独、因为焦虑导致晚上失眠、考虑过自杀、抽烟喝酒、过早性行为等。


没有卷入欺凌的学生会评价自己心理更健康,而霸凌过别人也被霸凌的学生,以及只被霸凌的学生,这两类学生对自我心理健康的评价都很低。


《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显示:每个受到校园欺凌的孩子中,校园欺凌致死占比高达11.59%31%受到重伤,38%受到轻伤。


遇到校园暴力后该怎么办:

校园暴力现象是如此普遍,发生如此频繁,且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以被霸凌者的生命为代价

所以倘若不幸遭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采取合适的方法,遏制校园暴力,处理好校园暴力的带来的负面影响。

学生:

被霸凌者: 1跳开受害人有罪论的思想。作为一名受害者,受伤害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存在施暴者。不必自责和自我内耗,不要把他人的过错,加在自己身上。别人霸凌你,不是你不好,而是霸凌者的问题。

而施暴者之所以有霸凌行为,法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伊里戈扬的著作《冷暴力》中,她直截了当地写到:施虐者没有真正的主体意识,因此自认不必负责。TA心里没有别人,也没有自我。施暴者需要通过伤害、欺辱别人来获得自信和自尊,同时他们还不会有任何精神负担。

兰德尔·柯林斯在《暴力》一书中,提及到:有些暴力会去寻找软弱的受害者,有些通过制度化的规则与纪律来压倒紧张与恐惧,有些会从围观者身上汲取情感支持,有些则通过双方的心照不宣来让暴力成为一种表演。这一系列对策形成一道连续光谱,也就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暴力。

而卡丽·戈德曼《反霸凌》书中提及霸凌者出现的原因: 1,成长环境中接触到恶言恶行:孩子善于模仿,并会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社交模式;很多情况下,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恶言恶行,将之认定为某些情况下可行的方式,之后便习以为常,并逐渐将其渗透到更多的生活场景之中;

2,霸凌行为被强化:仅仅是某次偶然的仗势欺人或者捣蛋使坏,给他们带来了成就感或兴奋感,于是类似的或者更进一步的攻击行为会更加频繁地发生;

3,自身经历:此外,自身亲历的负性经历,比如遭遇语言或行为暴力,内心积压的消极情绪也会转为攻击他人的利剑,需要割伤他人来弥补内心所受的伤害。

由此,霸凌就像一顶帽子,上一秒戴在霸凌者的头上,下一秒就可能戴在被霸凌者的头上。霸凌与被霸凌,二者的身份并非恒定不变,在一些情况中,被霸凌者也可能变身霸凌他人的恶魔。

一定要表达反抗态度,比如积极寻求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1.     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遭遇校园霸凌的时候,保持镇定,拖延时间,寻找机会向周围师生求救。

家长:

1.     给孩子最坚强的后盾:了解孩子的遭遇,并且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家长都会一直站在孩子这边,给予孩子强大的安全感。


2.     与学校合作:和学校老师合作,讨论如何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应对策略,共同解决校园暴力问题。

3.     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寻求律师的帮助,追究施暴者的法律责任。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抚慰孩子的心理创伤。

学校:

作为校园暴力的发生地,如果未成年人在学校遭遇到伤害,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如果学校应该加大对校园暴力的监管:

1.     如果遇到校园暴力事件,一定要重视起来,并且及时制止校园暴力的再次发生。

2.     教育和预防:学校应该开展针对师生的反欺凌教育和预防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包括课堂教育、校园活动、讲座、宣传栏等,旨在提高师生对校园暴力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有关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

校园暴力从来都不是小事,一个人的伤害遭遇的伤害,很难抚平的。而今,关于校园暴力法律已经日益健全,欺凌者可能会承担民事责任&刑事责任:

校园欺凌事件的欺凌者侵犯受欺凌者合法权益,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受到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并且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最低为12岁。

当然,学生实施的欺凌不完全是一个侵权行为,也可能是数个侵权行为组成,其损害的结果也可能是一个或者多个。因此,承担何种法律责任需要结合具体情形进行分析。





未成年欺凌者的监护人也需承担责任:



学校也需要承担责任: 


2024319日,最高人民法院少年法庭揭牌成立。

2024322日,最高人民检查院提出:对未成年人实施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犯罪,符合核准追诉条件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未成年从来都不是挡箭牌。农民伯伯不会因为害虫还是幼虫,就对其手下留情。同样的,做错事情的人,不能因为年龄还小,就能逃离惩罚。

整治校园暴力,还孩子一个美好的校园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