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新闻让我痛心疾首,也让全国人民震怒和扼腕叹息:
而因校园暴力致死的学生,13岁的王子耀,是无数家长心中的“完美孩子”:听话、懂事、脾气好,暑假知道帮助家长卖水果。
他本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美好的校园生活,一个前途无限的人生,但是因为校园暴力残害,美好的花朵却逝在春天。
百度百科定义: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内外发生的,可能造成受害者身体、心理、性等方面伤害的一种攻击性行为,它的常见表现形式包括身体暴力、情感或心理暴力、性暴力和欺凌。
(图来自百度百科)
根据GSHS(Global School-based Student Health Survey),即全球在校学生健康调查:所有地区的现有数据都表明了,在过去的一个月里,32%的学生在一天或更多的时间里,被学校的同龄人以某种形式霸凌过(GSHS)。在GSHS这个研究调查的国家中,遭受霸凌的发生率从7.1%到74%不等。
根据HBSC(Health 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study)),即学龄儿童的健康行为(研究):这项研究调查的国家中,遭受欺凌的发生率8.7%到55.5%不等。
更早结束学业;
成绩更差;
出现孤独、失眠、自杀等负面行为; 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评价更低;
甚至,校园暴力会导致学生死亡。
校园暴力现象是如此普遍,发生如此频繁,且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以被霸凌者的生命为代价。
所以倘若不幸遭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采取合适的方法,遏制校园暴力,处理好校园暴力的带来的负面影响。
2,霸凌行为被强化:仅仅是某次偶然的仗势欺人或者捣蛋使坏,给他们带来了成就感或兴奋感,于是类似的或者更进一步的攻击行为会更加频繁地发生;
3,自身经历:此外,自身亲历的负性经历,比如遭遇语言或行为暴力,内心积压的消极情绪也会转为攻击他人的利剑,需要割伤他人来弥补内心所受的伤害。
由此,“霸凌就像一顶帽子,上一秒戴在‘霸凌者’的头上,下一秒就可能戴在‘被霸凌者’的头上”。霸凌与被霸凌,二者的身份并非恒定不变,在一些情况中,被霸凌者也可能变身霸凌他人的恶魔。
1. 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遭遇校园霸凌的时候,保持镇定,拖延时间,寻找机会向周围师生求救。
1. 给孩子最坚强的后盾:了解孩子的遭遇,并且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家长都会一直站在孩子这边,给予孩子强大的安全感。
3. 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寻求律师的帮助,追究施暴者的法律责任。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抚慰孩子的心理创伤。
作为校园暴力的发生地,如果未成年人在学校遭遇到伤害,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如果学校应该加大对校园暴力的监管:
1. 如果遇到校园暴力事件,一定要重视起来,并且及时制止校园暴力的再次发生。
2. 教育和预防:学校应该开展针对师生的反欺凌教育和预防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包括课堂教育、校园活动、讲座、宣传栏等,旨在提高师生对校园暴力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校园欺凌事件的欺凌者侵犯受欺凌者合法权益,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受到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并且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最低为12岁。
当然,学生实施的欺凌不完全是一个侵权行为,也可能是数个侵权行为组成,其损害的结果也可能是一个或者多个。因此,承担何种法律责任需要结合具体情形进行分析。
2024年3月22日,最高人民检查院提出:对未成年人实施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犯罪,符合核准追诉条件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整治校园暴力,还孩子一个美好的校园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