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很多人会用黑色来形容家庭暴力:隐秘、羞耻,连受暴者自己也往往也因为“面子”,而希望自己经受的暴力不被看见。
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及社会氛围越发友爱、包容,如今,越来越多的受暴者愿意走出来,寻求帮助,为自己发声,橙色,逐渐成为全社会达成共识的反对家庭暴力主题色:一方面,它象征着对暴力的警惕,以及暴力可能带来的伤害和代价;另一方面,温暖明亮的橙色也象征着希望、对受害者的鼓励、以及对远离暴力威胁的未来社会的向往。
201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202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也将禁止家庭暴力作为婚姻家庭的禁止性规定明确写入法典。家暴不是“家务事”,反家庭暴力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
从迈出求助第一步开始,曾经的受暴者,就化身自己未来的主宰。而社会各方力量也在想方设法为受暴群体提供更全面、专业的支持。
爱德基金会即是其中一。
2023年7月3日,爱德基金会携手北京源众家庭与社区发展服务中心(下简称“源众”)发起的守护无暴力的未来项目在哔哩哔哩公益上线。截止到目前,项目已筹集善款逾十万元。反暴力热线接到了166个求助,值班律师对其一一进行了解答;家暴求助小程序收到了243条求助咨询,成功回访225人次。通过以上两个渠道,“守护无暴力的未来”项目共形成深度法律咨询服务达17人次,形成委托代理关系法律援助案件4起,提供心理支持6人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3人次。
每一个走向成功的案例背后,都凝聚着专业团队和爱心公众的真挚关爱。
今年11月初,“守护无暴力的未来”项目工作人员接到这样的一个求救:“您好,麻烦您帮帮我,帮帮我的孩子!孩子太可怜了,孩子从小看着他动手打我侮辱我。我想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孩子……”
求助者阿莉结婚十年,家暴持续了九年,阿莉说的“他”,是孩子的爸爸、她的丈夫。
阿莉的孩子小飞八岁半了,特别害怕爸爸,因为爸爸动不动就打妈妈,有时候小飞也成了那条被殃及的“池鱼”。每天写作业时,小飞都心不在焉,因为他不知道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回来了是不是又要打骂妈妈和自己……
其实阿莉并非一直逆来顺受。孩子三岁的时候,她就想起诉离婚了,但并不顺利:相关机构和部门都劝她“为了孩子”不要离婚;遭受暴力后,阿莉也曾报警,但当时证据不足,只能被当成“家务事”调解……
“他都把我打成这样了,怎么就是家务事了呢?”阿莉发给源众工作人员的部分医疗诊断证明里头赫然写着:右眼眼睑挫伤、右眼眼膜下出血、头部皮肤软组织挫裂伤、左枕顶部皮下软组织局部肿胀、左手第3-4掌骨骨折……这么多年,阿莉已经记不清被打多少次、留下多少伤疤了。
阿莉每天除了上班还要接送小孩、辅导孩子的课业、照顾孩子的一切,而丈夫对孩子的成长几乎不闻不问。最近孩子在学校身体不舒服发烧了,阿莉赶紧请假去学校接孩子,接到孩子的一瞬间,才发现孩子因为身体不舒服、加上长期心情紧张,竟尿裤子了。那一刻,母子二人抱成一团嚎啕大哭……
目前,“守护无暴力的未来”项目给阿莉提供了法律援助,已对接两位律师进行案件会谈,同时联系上了当地社工机构,为阿莉母子提供心理支持、陪伴等社工服务,希望能够更及时地保护她的人身安全。下一步,律师将与阿莉一起申请调取、整理证据,尽快立案起诉离婚,希望能够尽快帮助阿莉离婚,开启自己无暴力的未来,也希望小飞离开这个充满暴力与不安的环境,健康快乐地长大。
在“守护无暴力的未来”项目里,我们陆续遇到跟阿莉境遇相似、最终都选择勇敢求助的人:因家暴离婚,但为孩子更好地成长而跟前夫争夺孩子抚养权的母亲;初入职场即遭暴力骚扰,最终鼓起勇气“说出来”,让施暴者得到应有惩罚的年轻姑娘;甚至还有拼命摆脱施暴者监控,打电话为受暴母亲求助的孩子……
是的,与其抱怨与哀叹,不如尝试设法求助自救。只有自己先发声,才能为社会支持打开一扇窗。
这些勇敢的发声者,也给予了我们无限动力——爱德基金会将持续携手专业力量,通过公益项目的形式,鼓励、期待、支持更多“阿莉”,让社会听见他们的声音。
别怕,只要勇敢走出来,我们,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