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9日

16日行动|女性服装史,浩荡两百年:不只为想穿什么就穿什么的自由

  • 源众微信公众号
  • Gloria
  • 2023-11-27 19:00:00


大家好,又见面了,这里是Gloria!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反性别暴力行动16日,以往都是和大家分享时事观点或影评,这次综合一下自己服装史和性别方向的知识,跟大家分享女性服装史。

 

近年来网络上“鉴擦”之风愈演愈烈,当一位女性po出自己的照片后,“大方的性感”成为了最顶级的夸奖,而“媚男”“擦边”则成为了核弹一般对人格具有毁灭性的评论。

 

此现象让我疑惑:“穿什么”重要吗?“穿什么”能够反映一个人的“两性道德”甚至人品吗?服装与女性权益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今天,我想通过介绍女性服装的发展史,和大家一起探讨女性与服装的关系以及服装之于女性权利的意义。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服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俗和审美观念,也体现了性别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角色和地位。

 

女性服装史与性别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变化性的话题。

 

历史长河中,女性服装往往受到严格的性别角色定位的影响。女性服装常被视为一种约束和遮蔽,强调女性的身体作为一种客体的,而非主体的存在。

 

从宗教来看,在基督教文化中,女性被鼓励穿着朴素,以避免引起男性的欲望和罪恶;

 

而伊斯兰教更甚,女性需要遮蔽全身,只允许露出面部(有的只能露出双眼);

 

从社会时代来看,女性的着装选择受到社会变革和性别关系变化的影响。

 

比如,在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穿着更为华丽,从露服程度上来说也更为开放。这一现象一是反映了当时社会整体的繁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和角色的变化。

 

但要指出的是,从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到20世纪初,女性是沙龙的中心,是供男性追求的【艺术品】和“宠物”。为了博得男性的青睐和欢心,女性服装以极力凸显【S曲线】为美。

 

女性从十一二岁开始穿紧身胸衣(标准美人的腰围是18英寸);而以紧身胸衣及裙撑为标准的「时装」,在极大地满足了男性的视觉审美的同时,也毁掉了女性的健康:

 

束腰导致无数女性的消化系统被极度损害,更有大量女性因束腰导致的骨盆变形而死于难产——当时女性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

 

进入现代社会,女性的服装选择变得更加多样化和自由化。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和性别角色的改变,女性开始挑战传统性别角色定位,并通过服装来表达自己。

 

01 为穿裤子的权利奋斗:裤子,劳动和性自主权


有朋友可能会在看到我这个小标题之后不禁疑问,裤子不是在今天已经是非常普通的一个女装品类了吗?而且在今天人人都能穿、人人天天穿。设计师在时至今日也是把女装裤子做的花样翻新,大方的施展自己的服装设计专业才华。

 

但在19世纪却不然。社会女性在着装和外表上相较于工人阶级而言,更受制于与性别表达相匹配的文化规范。

 

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文化将裤子与男性权威联系在一起,人们认为穿长裤的女性企图篡夺男性权威(McCrone 1988:221)。即使在“僻静”的公共场所,上流社会的女性要穿裤子,还必须在外面盖上一层裙子。

 

有趣的是,尽管19世纪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女性对裤子则持不同态度。

 

尽管服装改革者试图说服上流社会的女性穿长裤,但总的来说并未奏效。而工人阶级女性因为更多地从事体力劳动,则更容易接受裤装。

 

但是与此同时,一些报纸将穿裤子的女性描绘成维多利亚时代理想的对立面:她们的衣着(尤其是裤子)被视为“无性别”的。如果穿着不当,她们便不再是女人,而是会沦为不雅、不道德、令人厌恶的“生物”。

 

报纸上的大多数文章都旨在呼吁彻底禁止她们的工作——仅仅是女性穿裤子就引起了新闻界的注意。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是,是两次战争极大地推动了女性裤装的普及。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急需女性参与劳动,一些其他类型的公共场所提供了这样的环境:工人阶级女性不必遵循有关着装行为的惯例。

 

比如,英国女性在军队服役时身穿男士制服(包括夹克、领带、帽子和长裙)。在退役后的平民生活中,她们接管了男性的各种工作,因此通常身着与工作相关的制服。

 

战争也催生了时尚界对女性服装大刀阔斧的变革。

 

1910年,法国设计师香奈儿试图在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的女性中普及裤装、并以男性正装为灵感为女性设计日常且便于行动的套装,为“女性拥有穿裤子的权利”奔走呼号。

 

但是,裤装正式成为女性日常服装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

 

据说,第一个敢穿裤装的女性是玛丽·爱德华·沃克,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军医。

 

她在美国内战时曾因数次穿长裤而遭拘捕,这件事情一度闹到了国会,国会议员们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因为她精湛的医术和为国立下的赫赫战功,国会决定通过立法赋予她特权——美利坚准许军医玛丽·爱德华·沃克女士「在工作时穿裤子」。

 

1930年代,著名的电影女演员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由于她大白天大胆地穿着西服套装而引起轩然大波,巴黎警察局局长认为她的穿着太令人“震惊”,因此下令将黛德丽驱逐。

 

直到1970年代,裤子才开始自由出入女性的职场。

 

除了裤子的实用性之外,上野千鹤子在《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一书中还提到了裤装另一种特殊功能与意义:

 

田房女士调侃道“当时的牛仔裤都是低腰款式,搭配特别粗大的皮带。然后女生们有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穿了牛仔裤,我就有了性主体权。’”

 

因为女生们把裙子换成牛仔裤以后,男人轻易脱不下来,必须女人帮忙。于是就成了“刚摸到皮带就停下了手”——女生们开始“用清醒的脑子做选择”了。

 

02 穿着女装也可以反抗:

“成为”拜金女

 

女性除了争取“自己要穿什么就能穿什么”的权利,也争取“我穿什么≠我是什么”的自我定义。

 

上野千鹤子在《快乐上等》中与汤山讨论道:

 

汤山:真的是这样。我从高中开始就经常去爵士乐咖啡馆和摇滚乐咖啡馆,也会去看地下戏剧演出,去这些地方的那些热爱左翼的男人就会说“果然男人是船,女人是港”之类的话。对付这种男人,只要拿着一些他们没有的布尔乔亚的东西——比如名牌包——过去狠狠展示一下资本主义万岁的拜金女气质,他们立马就闭嘴了。我用他们最不擅长的“金钱”和“女人”的标签,毫不留情地将其斩杀了。

 

上野:原来如此。站在了文化层面的优势地位上呢。这是70—80年代时候的事吧。

 

汤山:对。不管是文化上还是经济上,就像后来那些在MAHARAJA的舞台上跳舞的女人传达的那种“可以给你看,但不会给你哦”的感觉一样,有些残酷的成分。

 

上野:虽说这是只在当时那种消费社会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的,但确实成了一种属于女性的权力。觉察到自己是消费品的同时,将男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这就是那时候的女人做的事。

 

上野和汤山的讨论犀利地指出这样一个事实:

 

“穿什么就是什么”的逻辑如此普遍,每个人,特别是女人严格地按照社会规范来打扮自己生怕引起别人对自己身份、品性产生误解;然而这个逻辑又是如此荒谬,以至于当资本主义、阶级等其它因素进入时,它就完全宕机、失灵了。

 

不管是争取穿裤装的权利,还是穿着女装反抗女性的“指定”席位,女性服装史一路发展,主旨就是在于获得平等的选择权以及自我解释权。

 

从女性服装发展史,我们也能看出女性意识的进步:

 

从顺应传统意义下的女性角色规范,再到反抗父权社会中给女性指定的席位,争取“与男人相当的权利”,再到女性摆脱他人视角,运用自我主体性对自我、对社会以及二者的关系进行思考与决策。

 

再回到最开始的问题:“鉴擦”的行为本身,还是在以“男性会不会喜欢”的视角出发来评价女性。而更多元、交叉的视角才能使得我们跳出服美役和“谁打扮得多”的比拼,真正思考衣物和性别的关系,并再一次解构它、赋予其新的定义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