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9日

源众行动|上个周五,我们一起看了《我经过风暴》!

  • 源众微信公众号
  • 2023-08-21 16:00:00

公益观影

《我经过风暴》

8月18日, 202372日下午,北京市东城区源众家庭与社区发展服务中心猫眼影业、光线影业携手开启《我经过风暴》公益观影专场,共72名源众志愿律师、志愿者、公益伙伴共同观影


《我经过风暴》由源众创始人李莹律师、源众志愿律师邵齐齐律师作为法律顾问,由源众特别支持,影片中的许多情节也来自于源众志愿律师团队代理过的真实案件。其中以暴制暴杀夫最终被判决情节较轻的情节,也来自于李莹律师代理的浙江姚某以暴制暴杀夫案,并且此案在今年被选为中国反家暴十大典型案例之一。


观影过程中,时不时能够听到从影院各个角落传来的啜泣声。映后交流时,更是有姐妹和大家分享自己遭受家暴以及如何从里面挣脱、成长出来的经历,让大家更为揪心。由于观影后时间仓促,很多伙伴没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感受,于是我们之后联系小伙伴们,在今天的文章里与大家分享她们的感受。



Gloria  学生

《我经过风暴》作为一部反家暴题材影片,有很多精彩且进步的亮点,其中之一便是对于施暴者的刻画。

以往我们看到大荧幕上的家暴施暴者通常是作为家里经济来源的男性,即以往家暴故事的叙事逻辑是“下层逻辑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不平等导致权力不平等因此滋生暴力。

在《我经历过风暴》中,反而更多是“女主外男主内”,陈均这个角色无疑是对以往媒介上呈现的“家暴男”形象的颠覆。经济不平等这一因素不复存在,家暴却仍然发生了——那么,家暴的源头在哪呢?影片通过一种类似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呈现了施暴者的心理动机和受暴者的困境,一层一层地剖析开,给了我们答案。

保留一些悬念给还没看过电影的朋友们,会有惊喜的!



宋春泉 源众志愿律师 北京声驰律师事务所

影片中的警察律师法官调解员女主闺蜜、女主的妈妈……如果他们早一步看见女主的困境,早一步给予她需要的支持,早一步帮助她走出家暴的环境最后的惨剧是不是就能被避免?把她逼上绝路的,不仅是施暴者,还有让她忍一忍的旁观者。

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之一,就在于展现了家暴受害者的支持系统的脆弱与匮乏。家庭暴力是一个社会问题,解决它也需要社会的合力。在家暴案件中,当事人的主观能动性固然重要,但只有系统的、大规模的关注与支持才能从根源上消除家暴。

面对家暴,每一个人都不应置身事外


黄佩华律师 源众志愿律师 北京特派律师事务所

这部影片让人感受最深的是徐敏在法庭上声泪俱下的陈述,她说多少人都劝她为了孩子要维护家庭,但是没有人能感同身受她的心痛和身体上的疼痛……

这部影片希望基层干部和各基层工作部门能够观看并对身边所发生的家暴案件给予重视,比如派出所能够及时出警并核实情况,对施暴人开具告诫书,法院对申请人身保护令的受害人及时开出人身保护令,告诫书和人身保护令送达到基层工作部门,比如工作单位、社区居委会、物业、妇联等,都能给予重视并对施暴人说不、制止,形成了一个公权力介入、基层组织和群众都给予重视、监督和制止的机制,就会给施暴人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物理上的阻止、隔离,给受害人一定的安全保护,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小柴 同语工作人员

看电影前就听说这部电影比较压抑,但是没想到观看过程中的压抑、窒息感那么强烈,那种感觉把我死死按在座位上,动弹不得。

电影中的众多细节都非常写实,例如施暴者利用毛巾打人、受暴者为了孩子选择再搬回去……这些段落都因为真实而格外打动人。

但是作为一部电影来说,遗憾的是还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比如对于陈老师个人形象的塑造我觉得还不够全面立体,女主一开始那么想离婚那为何要请一个菜鸟律师,实在是令人不解。最后法庭的场面实在是有点像宣传片,观感稍有尴尬。但是整体而言,这部电影的存在和上映就已经够让人欣喜了(算不算溺爱)。个人觉得这部电影的社会意义远大于作为电影艺术的意义。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关注女性境遇、体现社会伤口的好作品。

非常感谢为了这部电影付出努力的大家,还好有你们。

PS:有一个有趣的细节,自己看完电影哭的时候流鼻血了……看到手里的卫生纸上有血吓了一跳,可能也算一种共情……


小斐 爱德基金会

终于等到这部电影上映,排片却还是少的可怜。很惊喜真的有国内电影直面反家暴的主题,而不是在商业故事里将反家暴作为噱头穿插其中。但是女主角完美受害人和男主角完美施暴者让人不禁不寒而栗,现实中真有如此完美的施暴者和受害人吗?另一边反家暴律师的形象也有些稚嫩和冲动,至少在我接触到的相关领域的律师老师都是都是温柔且坚定的存在。

电影情节推进的过程中,我脑海中就一直闪过李莹老师和其他反家暴律师和我交流时的片段。如何艰难的帮助受害人收集证据,帮助受害人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为受害人提供紧急救助……每一个情节就好像是我们项目上线八年以来帮助过的每一位受害人。当然也在结尾惊喜的看到李老师的彩蛋

能够参与到李老师反家暴的工作坊学习是我今工作中一项非常大的收获。感谢那么多像李莹老师,邵齐齐老师,王卓盈老师一样优秀且坚定的人选择了这条帮助更多女性的道路,才能让更多受害人看到希望。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也希望更多公众能参与到公益项目中,给她们一个无暴力的未来


小卓 源众工作人员

《我经过风暴》是源众的李莹、邵齐齐律师作为法律顾问的一部片子,因此很早就听说了它。

作为源众的工作人员,“家暴”两个字对我来说熟悉不过了。因此观看之前,虽说很开心有这么一部关注此议题的电影被制作出来并且顺利上映,但是说实话,因为太熟悉,心理预期并没有太高。

没想到,真香!!

从施暴者的第一个拳头落下那瞬间开始,我的眼睛就像坏掉的水龙头一样止不住地哗哗淌泪。电影的刻画太真实、太细节,以至于我能在每一个情节里都看到无数个当事人的故事的缩影。

关于家暴问题,其实近年来大众的观念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认为家暴是家务事、家暴是因为受暴者自己有问题的论调越来越少见,但是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声音,“不离婚的话就别发出来求助了”“被打还不离婚?”“尊重祝福”等等……

在我看来,影片《我经过风暴》的一大重要意义就是在于,它不仅讲了家暴,更呈现了一个女性面临的母亲、职场人、女儿、妻子、案件当事人这几大角色共同构建的多重矛盾与困境,这一呈现,足以让更多人能够真正看到她们的困境与挣扎,解答许多人对家暴受暴者“为何不离开”的疑问。

其实,除了暴力的威胁,我们真实的案例中,当事人还面临着经济问题、住房问题、小孩抚养问题、司法救济问题甚至施暴者对自己和家进行死亡威胁等等更为复杂交织的困境。绝大多数时候,“想离就能离”已经是非常幸运和少数的情形了。

在这样的现实下,苛责受暴者不离开,无疑是一种未知全貌就轻易置评、将一个具体的人的具体困境极度简单片面化、将客观环境理想化的行为,对于受暴者而言不仅没有起到支持作用,反而会成为严酷的二次伤害。

我由衷地希望《我经过风暴》票房大卖,希望通过它,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真正看见并理解受害者困境,更多的受暴者也能更快、更安全地走出暴力关系——而不需要赌上自己的一切。


艾硕 源众志愿者

很多受暴妇女在经历过风暴以后,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再步自己的后尘,不要再生活在阴影中,如结尾采访纪实所说“希望孩子以后过他们自己想过的生活”。这不仅是受害人寄予孩子的希望,也许更是她们一直坚持和抗争的勇气来源。我更希望,受害人自己也可以在经历过风暴后,能够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虽然经历过黑暗,但依然努力找回自己,向阳生活。



编辑/排版:Zoe
*本文仅代表分享者观点,不代表源众立场。